自己是個典型的內向者,除了偶爾躁起來之外,應該沒有人會認為我很外向。
國小、國中、高中的班導評語也是離不開幾個詞彙:「安靜」、「沈默」、「內向」,偶爾會出現「被動」之類的貶義詞。當時的社會風氣及教育環境,內向是個偏向負面的用詞,或者說是用比較含蓄的方式描述離群索居的狀態。
專科醫師訓練時期,有許多場合需要上台說話,有面對學生的教學活動,以及面對學界專家及高階主管的學術研討與行政報告。
特別是面對專家及主管的場合,我會提前至少三十分鐘到達會議室,確認電腦、投影機運作正常,即便本質上那是個每週例行會議。
而最最最重要的是我的「逐字稿」,不誇張,1分鐘的報告,我也有逐字稿。
我是一上台就會心悸冒汗的人,幾乎每次我都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在發抖,身體在抖、嘴唇聲音也在抖,抖到自己快哭出來的程度。
總得要在事前多確認一下,多準備一些,才能讓我在台上心安一點點。雖然每次被cue到,還是像被雷擊一樣,腦袋瞬間空白。
一直以來我都很羨慕能在台上即興發揮,甚至即興脫稿演出一下也能幽默以對的從容態度。
但我絕對不是。
偶爾比較不語塞結巴了,那一定是我把逐字稿背起來,而且預先演練了三遍以上。
現今的社會是鼓勵崇尚外向的表現,也確實內向者在溝通及人際互動總是沒能像外向者那麼流利熱絡。
我也很難想像為什麼會走上一個需要一直講話的職業,好在手術時我可以很合理的閉上自己的嘴巴。
「安靜是種超能力」所給的提點,是要內向者正視真實的自己,不必強迫自己變成外向,更別妄想變成外向者後就能達到嚮往的表現,因為根本不可能。
正視自己內向的特質,發揮內向者沈穩、慎思辨,對事總是規劃完整(換句話說是動作慢、想太多、龜毛),甚至備案還有好幾個。這些也是職場上不可或缺的工作能力。
暫時性的偽裝一點外向的表現,如上台和團體活動,能有助於內向者優點的呈現。但也給自己適度的休養時間和空間,因為這真的會消耗能量至精疲力竭。
回想起我在手術室時多數時都是一個人吃飯,如果不熟的人前來無意義的閒話兩句,我常常覺得自己喘息的小角落又被再度攻佔。
當然,適度走出內向者習慣的角落舒適圈也是必要的,這個世界並不會每個人都想把你吃掉。即便到現在我還是常常不知道該怎麼開啟第一句話,總還是半強迫自己要多走近微笑說早安你好。
雖然內向者不是那麼耀眼,還是期許自己能善用內向的優點,把自己在人生職場角色扮演到最好。